認知治療與人本主義心理學在理論上有密切的聯系,強調認知過程是心理行為的決定因素。Beck認為與其[1]直接有關的理論來源于三個方面:
1.由Adler,Rank和Horney發展的心理學觀察方法,基于古希臘斯多葛(Stoic)派“一個人對自身及其周圍人際關系的觀念,決定其行為”的哲學觀點。
2.Kant及Pmtld的結構理論和深層心理學。結構說將人的認知分為原發和繼發;而繼發過程屬高層結構,較為特殊和精煉,可檢驗和校正原發的較粗糙過程。病理時則高層糾正功能受損,結果情緒行為失控。
3.吸取了行為科學的某些理論,該理論認為不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不良的情緒反應,并產生適應不良行為;通過疏導教育可改變患者不合理的信念,達到改變情緒和行為的目的。
2適應范圍
1.對輕至中度的抑郁癥及非精神病性抑郁最為有效。
2.軀體疾病或生理功能障礙伴發的抑郁狀態也有較好的療效。
3.內因性抑郁或精神病性抑郁,需配合藥物治療。
4.還適用于廣泛性焦慮癥、驚恐障礙、恐怖性強迫癥、酒癮、藥癮等。
5.可用于治療多種不同的心身疾病,如偏頭痛、慢性疼痛等。
6.對多動性行為障礙,沖動性行為等行為問題,也有較好療效。